政策红利 市场爆发 | 数据要素“供流用治”闭环加速形成!2025年规模突破2000亿的三大驱动力
在当今数据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据价值的迅速提升与数据要素应用的广泛拓展,正以前所未有的节奏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
随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和市场交易活动日益频繁,数据要素的供给体系、流通机制、应用场景及管理框架均得到了持续优化。展望2025,该领域发展规模预计将进一步扩大,展现出更加蓬勃的发展态势。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数据要素市场迈入千亿级赛道
01 顶层设计密集落地,激活万亿级潜能
2024年以来,国家数据要素政策进入密集落地期。《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明确12大重点领域,目标到2026年数据交易规模翻倍,政策红利加速转化为市场动能。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出“三权分置”产权运行机制,推动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产品经营权分离,为市场注入制度性保障。工信部等十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数据要素市场化培育的重要性,夯实数字经济底座。
北京市率先打造“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推出数据资产“首登记、首交易、首入表”奖励措施,2024年新增备案交易金额突破50亿元,累计备案交易金额近100亿元,上架数据产品超3000个。
02 地方实践竞速,生态体系初成
多地通过专项补贴、试点先行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例如,北京市提出到2030年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2000亿元,率先探索数据资产登记与入表机制;广东省依托“中国数谷”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上海市试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场内交易额单月破亿。全国已形成“政策高地+技术赋能+场景创新”的协同发展格局。
北京:依托北数所构建“数据交易+资产化+跨境流通”全链条服务体系,累计发放超370张数据资产登记凭证,覆盖全国22个省市;
杭州:以“中国数谷”为核心推进数据要素综合改革,发布《数据要素蓝皮书(2024年)》,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新模式;
湘潭:作为北数所首批京外数据要素服务中心之一,通过“一局一公司一中心”模式,整合全域数据资源,打造智慧交通、医疗等场景化应用标杆。
数据要素“供流用治”
闭环如何打通
01 供给侧 | 数据资产化进程加速
截至2024年底,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存储利用率提升至59%。政策推动下,企业数据资产入表进程加快,仅2024年新增备案数据交易金额超50亿元,数据资产估值案例频现。例如,某医疗机构骨科手术数据通过交易所评估后以千万元级估值入股,成为行业标杆。
02 流通侧 | 技术+规则双轮驱动
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成为数据流通信任基石。如腾讯云、联通数科等技术方构建的可信存证平台,已覆盖金融、政务等20+场景,破解数据确权难题。例如,腾讯云、联通数科等技术方构建的可信存证平台,已覆盖金融、政务20+场景,破解数据确权难题。同时,北京市发布《数据交易安全评估指南》等3项地方标准,推动完善的数据交易规则体系落地。
03 应用侧 | 场景化创新爆发
智慧城市:推动交通流量、气象数据融合,优化城市应急响应效率,试点区域拥堵指数大幅降低;
工业制造:促进制造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通过数据湖预测设备故障,运维成本降低;
跨境流通:依托自贸区试点,推动汽车、医药等行业数据跨境流动,形成境内外数据双向循环生态。
04 治理侧 | 数据要素市场的“安全阀”
制度框架完善,筑牢治理根基: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更好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构建“规则明晰、多方协同”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体系,强化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跨境流动规则、安全评估等核心机制。地方层面,北京市率先制定数据交易安全评估细则,上海市试点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白名单”,为全国提供治理范本。
技术赋能合规,破解安全难题:隐私计算——华为云、蚂蚁链等技术方通过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支撑医疗、金融等高敏感场景合规流通;区块链存证——北数所联合企业构建全流程存证链,覆盖数据登记、交易、授权等环节,确保全生命周期可追溯。
然而当前数据合规仍面临权属界定模糊、跨境规则冲突等难题。未来,动态治理机制和AI驱动的自动化合规工具将成主流。国家数据局提出探索“数据要素治理指数”,量化评估区域治理效能,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据要素市场当前三大特征
总的来说,数据要素已从“资源沉淀”迈向“价值爆发”,政策、技术与场景的共振正重塑经济格局。当前市场呈现三大特征:
01 政策驱动——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试点,制度红利加速释放。
02 技术突破——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构建可信流通底座,AI融合应用释放乘数效应。
03 生态协同——企业从单一服务商转向生态构建者,跨界合作成为主流。
未来趋势:
从千亿到万亿的三大跃迁
01 基础设施智能化
边缘计算与AI标注技术推动实时数据处理效率提升80%,E级算力中心建设支撑高频交易需求。
02 跨境流通破局
各大城市积极围绕数据跨境流通和国际合作展开探索和布局,“国际数据港”试点推动医疗、自动驾驶等领域数据跨境流动规模突破500亿元。
03 生态协同深化
全国将形成“1+N”数据交易网络,各地数据交易所积极拓展业务版图,2030年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有望实现万亿突破。
抓牢三大机遇
合规先行:紧跟《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生态卡位:加入头部平台生态,获取数据资产化、跨境流通先发优势;
技术融合:布局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可信技术,抢占数据流通基础设施赛道。
写在最后
数据要素正以“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的跃迁之势,重塑全球经济竞争范式。从顶层设计的“三权分置”到地方实践的“首单破冰”,从技术驱动的可信流通到合规治理的全球接轨,这场由政策、技术、管理与生态共同编织的变革浪潮,已从“制度破题”迈向“价值落地”。
它不仅是生产要素的升级——让沉默的数据成为可计量、可交易、可增值的战略资产;
更是治理能力的革命——通过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底座,平衡安全与效率,构建数字时代的信任基石;
亦是发展范式的转型——在“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下,金融、医疗、制造等传统产业正被重新定义,智慧城市、跨境流通等新场景持续催生万亿级市场空间。
当数据要素与AI大模型、算力网络深度融合,一个“数实共生”的新世界正在生成:企业不再是数据的被动使用者,而是价值生态的共建者;城市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全域联动的智能生命体;经济竞争的主战场,正从土地、劳动力转向数据要素的“供-流-用-治”协同效能。
2025年,数据要素市场突破2000亿仅是序章。在这场关乎国运的数字文明赛跑中,谁能以制度创新释放数据活力,以技术突破攻克流通壁垒,以生态协同激活场景价值,谁就能抢占新质生产力的制高点。号角已吹响,机遇已显现——数据要素的黄金时代,属于每一位躬身入局的创新者。
参考资料:
《数据要素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
《2025-2031年中国数据要素行业深度研究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数据要素X”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中国数据要素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数据要素生态指数(城市)评估报告》